桂枝加黄芪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桂枝三两、芍药三两、甘草二两(炙)、生姜三两(切)、大枣十五枚、黄芪二两重量换算 >>
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  • 诸黄家,但利其小便,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;假令脉浮,当以汗解者,宜桂枝加黄芪汤。
  •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
  • 黄汗之为病,两胫自冷;假令发热,此属历节。食已汗出,暮常盗汗,此荣气热也;若汗出已,反发热者,久久身必甲错;若发热不止者,久久必生恶疮;若身重,汗出已,辄轻者,久久身必瞤,瞤即胸痛;又从腰以上汗出,以下无汗,腰髋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状,剧则①不能食,身疼重,烦躁,小便不利。此为黄汗,桂枝加黄芪汤主之。
    ①“则”: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者”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陈灵石曰:「黄本于郁热,得汗不能透彻,则郁热不能外达。桂枝汤虽调和荣卫,啜粥可令作汗,然恐其力量不及,故又加黄耆以助之。黄耆善走皮肤,故前方得苦酒之酸而能收,此方得姜、桂之辛而能发也。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,此方令微汗,是治黄汗之变证法。」

    王肯堂曰:「桂枝加黄耆汤治黄疸脉浮,而腹中和者宜汗之。若腹满欲呕吐,懊憹而不和者,宜吐之,不宜汗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