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粳米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附子一枚(炮)、半夏半升、甘草一两、大枣十枚、粳米半升重量换算 >>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  • 阳明病,腹中切痛、雷鸣,逆满、呕吐者,此虚寒也,附子粳米汤主之。
    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腹中寒气,雷鸣、切痛,胸胁逆满、呕吐,附子粳米汤主之。”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尤在泾曰:「下焦独阴之气,不特肆于阴部,而且逆于阳位,中土虚而堤防撤矣。故以附子辅阳驱阴,半夏降逆止呕,而尤赖粳米、甘、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。」

    徐忠可曰:「此方妙在粳米。鸣而且痛,腹中有寒气也。乃满不在腹而在胸胁,是邪高痛下,寒实从下上,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,故兼呕逆而不发热。以附子温肾散寒,半夏去呕逆,只用粳米合甘枣调胃建立中气。不用术,恐壅气也。」

    《千金方》:「附子粳米汤治霍乱四逆,吐少呕多者。(即本方加干姜一两)」

    《三因方》:「附子粳米汤,治忧怒相乘,神志不守,思虑兼并,扰乱脏气,不主传导,使诸阳不舒,反顺为逆,中寒气胀,肠鸣切痛,胸胁逆满,呕吐不食。(于本方加干姜)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