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黄升麻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麻黄二两半(去节)、升麻一两、知母一两、黄芩一两半、桂枝二两、白术一两、甘草一两(炙)重量换算 >>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伤寒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转气下趋少腹者,此欲自利也①。
    ①此处湘古本有“麻黄升麻汤主之”。
  • 伤寒本自寒,下医复吐、下之,寒格,更逆吐、下,麻黄升麻汤主之;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
    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本自寒,下医复吐之而寒格,更逆吐,食入即出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” 湘古本作“伤寒本自寒,下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”
  • 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湘古本

    麻黄二两半(去节)、当归一两一分、升麻一两一分、知母十八铢、芍药六铢、黄芩十八铢、菖蒲十八铢、茯苓六铢、白术六铢、桂枝六铢(去皮)、干姜六铢、石膏六铢(碎,绵裹)、甘草六铢(炙)重量换算 >>

    上十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,令尽,汗出愈。

    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涪陵古本

    麻黄二两半,知母十八铢,萎蕤十八铢,黄芩十八铢,升麻一两六铢,当归一两六铢,芍药、桂枝、石膏(碎)、干姜、白术、茯苓、麦门冬(去心)、甘草(炙) 各六铢重量换算 >>

    合一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一炊间,当汗出愈。

    出自《伤寒论》宋本

    麻黄二两半(去节)、升麻一两一分、当归一两一分、知母十八铢、黄芩十八铢、萎蕤①十八铢、芍药六铢、天门冬六铢(去心)、桂枝六铢(去皮)、茯苓六铢、甘草六铢(炙)、石膏六铢(碎,绵裹)、白术六铢、干姜六铢重量换算 >>

    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   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,令尽,汗出愈。

    ①“萎蕤”:湘古本作“菖蒲”。

 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、唾脓血、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人参附子汤①主之。不差,复以人参干姜汤②与之。
    ①“人参附子汤”:涪古本、宋本作“麻黄升麻汤”。湘古本作“人参附子干姜阿胶半夏柏叶汤”,方同。②“人参干姜汤”:湘古本作“鹿茸附子人参干姜汤”。
  • 出自《外台秘要》·唐

    麻黄(二两半,去节) 升麻(三分) 当归(五分) 知母 葳蕤(一作昌蒲) 黄芩(各三分) 麦门冬(去心,一作天门冬) 桂心 芍药 干姜 石膏(碎) 甘草(炙) 茯苓 白术(各一两)重量换算 >>

    上十四味,切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减二升,掠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分三服,相去如炊三斗米顷,令尽,汗出便愈。

    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葱、醋、桃李、雀肉等。

    疗伤寒六七日,其人大下,寸脉沉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痛不利,唾脓血,泄痢不止者,麻黄升麻汤方。

    出第六卷中。此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方。通按:《千金》作麻黄、知母、葳蕤、黄芩各三两,余十味作各二两,为异耳。用此方者,当以《伤寒论》为正。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