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虎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知母六两、石膏一斤(碎,绵裹)、甘草二两(炙)、粳米六合重量换算 >>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伤寒例第四
  • 传阳明,脉大而数,发热,汗出,口渴,舌燥,宜白虎汤。不差,与承气汤。
  •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
  • 病秋温,其气在中,发热,口渴,腹中热痛,下利。便脓血,脉大而短涩,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;不便脓血者,白虎汤主之。
  • 风温者,因其人素有热,更伤于风,而为病也。脉浮弦而数,若头不痛者,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。若伏气病温,误发其汗,则大热、烦冤、唇焦、目赤,或衄、或吐、耳聋,脉大而数者,宜白虎汤;大实者,宜承气辈;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,宜黄连阿胶汤。何以知其入里?以脉沉而数,心烦不卧,故知之也。
    此条湘古本作“风温者,因其人素有热,更伤于风,风性急而化燥,脉浮弦而数,头不痛,桂枝汤加黄芩丹皮主之。此非伏气病温也。伏气病温,误发其汗,则生大热、烦冤、唇焦、目赤,或吐血、衄血、耳聋,脉大而数者,泻之以白虎汤;中焦实者以承气;若至十余日则在里,宜黄连阿胶汤。何以知在里?脉沉而数,心烦不得卧,故知也。”
  •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
  • 燥病,色黄,腹中痛不可按,大便难,脉数而滑,此燥邪乘脾也,白虎汤主之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
  • 太阳病,服桂枝汤后,大汗出、脉洪大者,与白虎汤;若形似疟、一日再发者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伤寒,脉浮,发热,无汗,其表不解,当发汗,不可与白虎汤;渴欲饮①,无表证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   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、会通本有“水”字,白云阁本无。
  • 伤寒,脉浮滑,此以里有热,表无寒①也,白虎汤主之。
    ①“里有热,表无寒”:湘古本作“表有热,里无寒”。
  •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  • 三阳合病,腹满,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。若发汗则谵语、遗尿;下之,则手足逆冷、额上出汗。若自汗者,宜白虎汤;自利者,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。
  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伤寒,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也,白虎汤主之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《和剂局方》:「白虎汤治伤寒大汗出后,表证已解,心胸大烦,渴欲饮水。」

    《医方集解》:「白虎汤通治阳明病,脉洪大而长,不恶寒,反恶热,头痛,自汗,口渴,舌胎、鼻干,不得卧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