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锦茂,男,39,殡仪馆电工。1981年11月25日,初诊,眩晕一年余,西药时好时坏,目前发病旬日,眩晕,呕逆,影响工作,眼胀,脘痞,肠鸣,大便不爽,肩部串痛。脉弦长,苔黄。证属:心下痞所致阴阳升降失调,浊阴上犯,故呕逆眩晕。治宜:泻痞引邪下行。方药:半夏泻心汤加赭石30g,牛膝10g。1981年11月27日,全面好转,纳
关某某,男,3个月。其父代诉:目前原因不明的阵发性哭闹,当时腹胀,可能有腹痛,3日不大便,吐奶不止,以后吐出黄色如大便样物,此间未曾进食,症状日益加剧。曾经两个医院诊治,检查腹部可见肠影,腹壁紧张而拒按,经X线腹部透视,发现有液平面六七个,并充满气体,确诊为完全性肠梗阻,经灌肠下胃管等对症治疗,不见好转,终于决定手术疗法。患者家属考虑到小儿只3个月,不同意手
蔡某某,男,26岁,5天前因感冒咽痛大量服用牛黄解毒片、羚翘解毒片、喉症丸等3日,症状减轻。因求效心切,又加服长效磺胺致过敏。经抗组织胺类药物等脱敏治疗无效,于1979年6月15日来诊。证见口唇红肿有多个疱疹,个别已溃烂流少量黄水,颜面轻度红肿,四肢有散在红色斑点状皮疹。大便干燥,每日一行,腹时阵痛,舌苔白腻,舌尖红,脉弦紧有力。辨为风毒外侵
梁某,女,35岁。患白带下注3年之久,近1年来加重,并发外阴瘙痒难忍。经妇科检查,诊断为“滴虫性阴道炎”。经用灭滴灵等治疗2个疗程,效果不明显。后用苦参汤熏,每晚熏1小时,兼服清热利湿之中药,2周后,带净痒止。又经妇科数次检查,阴道未见滴虫,而且炎症也愈。(《经方发挥》1982年版)
李某,女,40岁,河间市教育局工作。2012年10月21日初诊。主诉半年多来不明原因食欲亢盛,每天总是感觉饥饿,吃完总想还吃,体重持续上升,烦热,便秘,腹肌紧张,嗳气。医院检查血脂偏高,血糖正常,其余无异常。患者身材中等,强健,面色红润有光泽。腹诊:腹部饱满有抵抗。舌红苔厚,脉象弦滑有力。处方:柴胡24g,黄芩15g,半夏20g,枳壳
王某之子,年五岁,出麻疹后,邪热内伏,阴虚阳燥,发热八、九日不退,脉息沉数,唇焦舌燥,渴思冷饮,虚烦不寐,大便不解已五、六日,小便短赤。以温补之剂服之,病势更甚。此系少阴热化之证,拟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。黄连5克,黄芩6克,杭白芍12克,阿胶6克(烊化兑入),鸡子黄1枚(搅化兑入)。待芩、连、芍三味煎汁,稍冷,兑入阿胶、鸡子黄调匀而
罗某某,女,54岁,1964年7月12日初诊。右侧面颊阵发性剧痛已3周,经某医院诊断为“三叉神经痛”。近来发作次数更加频繁,每因吞咽或说话而引起剧痛,痛时闭目流泪,翘嘴咬牙,历10余秒钟可得暂停,旋止旋作,日渐精神萎靡,头晕目眩,食饮皆废,脉象缓大,舌上无苔,中见裂纹。投以养血祛风方(四物汤加细辛、钩藤、姜虫等)2剂乏效,乃改用芍药甘草汤。处
李某某,男,59岁,1973年5月4日初诊。患者年近六旬,身体颇健,素有吐清涎史。若逢气候变迁,头痛骤发,而以巅顶为甚。前医投以温药,稍有验。近年来因家事烦劳过度,是以头痛日益增剧,并经常咳嗽,吐痰涎,畏寒恶风,经中西药治疗未效。邀余诊治。证见精神困倦,胃纳欠佳,舌苔滑润,脉象细滑。根据头痛吐涎,畏寒等症状辨证,是阳气不振,浊阴之邪引动肝气上
张某之次子,生甫一岁,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。1914年3月,患小儿惊风证,病颇危笃,三日来抽搐不已。余诊视之,指纹青黑透达三关,脉沉细而弱,舌苔白滑,面唇青黯,闭目沉迷不省,时而手足拘挛抽掣,乳食不进,夜间发热,大便泄泻绿色稀粪。询及病由,其母述及,患儿始因受寒感冒起病,初有发热咳嗽,大便溏泻。某医以清热解表药二剂,服后白昼身热见退,夜晚又复发热,咳
农家妇人许某某,四十九岁,住竹崎乡湾桥村。以喘嗽症病名历遍各中西医数年,症状有增无减,乃于1961年1月17日由其邻人介绍来求诊。体格瘦细,苍白骨立。主诉为咳嗽喘息、上逆呼吸困逼、咳嗽时喀大量泡沫状清痰。头眩腰酸、全身疲倦。胃部膨满嘈杂(曾屡屡吞酸)、钝痛。大便普通、尿特多,白带亦多。偶尔腹中鸣动如储满瓦斯。手足逆冷(当时为旧历12月初一严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