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 · 吐法禁忌


诸四逆厥者,不可吐之;虚家亦然。
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、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、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吐、更下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自汗出,反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①此为小逆。若不恶寒,又不欲近衣者,此为内烦。皆医吐之所致也②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以医吐之所致也”。②“若不恶寒...皆医吐之所致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”。
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、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
本太阳病,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食,往来寒热,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①,与小柴胡汤。
①“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”:湘古本作“尚未吐、下,脉沉弦者”。宋本“脉沉弦”作“脉沉紧”,其余同湘古本。
少阴病,饮食入口即吐,或心中温温欲吐、复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;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当温之,宜四逆汤。
问曰:病咳逆,脉之何以知为肺痈?当有脓血,吐之则死,其脉何类?师曰:寸口脉浮而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;浮则汗出,数则恶寒①。风中于卫,呼气不入;热过于荣,吸而不出。风伤皮毛,热伤血脉。风舍于肺,其人则咳,口干,喘,满,咽燥不渴,多唾浊沫,时时振寒。热之所过,血为之凝滞,蓄结痈脓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脓成则死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、《金匮》补。①“寸口脉浮而数...数则恶寒”:《金匮》作“寸口脉微而数,微则为风,数则为热;微则汗出,数则恶寒”。
站长微信:dagongji_cn 已复制,快去联系站长吧~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