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、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、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吐、更下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自汗出,反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①此为小逆。若不恶寒,又不欲近衣者,此为内烦。皆医吐之所致也②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以医吐之所致也”。②“若不恶寒...皆医吐之所致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”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以医吐之所致也”。②“若不恶寒...皆医吐之所致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”。
本太阳病,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食,往来寒热,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①,与小柴胡汤。
①“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”:湘古本作“尚未吐、下,脉沉弦者”。宋本“脉沉弦”作“脉沉紧”,其余同湘古本。
①“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”:湘古本作“尚未吐、下,脉沉弦者”。宋本“脉沉弦”作“脉沉紧”,其余同湘古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