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传阳明,脉大而数,发热,汗出,口渴,舌燥,宜白虎汤。不差,与承气汤。
阳明病,脉实,虽汗出,而不恶热①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汗多、微发热、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者,未可与承气汤。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大泄下。
①"不恶热"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恶寒”,由前文“问曰:阳明病外证云何?答曰: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”可知宋本与湘古本应误。
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可与①大承气汤;不硬者不可与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与小承气汤;汤入腹中,转矢气②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若不转矢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,不能食也,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;其后发热者,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以小承气汤和之;不转矢气者,慎不可攻也。
①“与”:原作“以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与”,从下句看也应为“与”,故改。②“矢气”:原作“失气”,从文意可知应为“矢气”,即放屁,故改。原版中还有多处误作“失气”,皆改。
阳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则谵语,小承气汤主之。①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若一服谵语止者,更莫复服。”
阳明病,谵语,发潮热①,脉滑而疾者,小承气汤主之。
①“潮热”:原作“热潮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潮热”更符合惯例,故改。
太阳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发汗后,微烦,小便数,大便因硬者,与小承气汤和之愈。
得病二三日,脉弱,无太阳、柴胡证,烦躁,心下硬。至四五日,虽能食,以小承气汤少少与,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大便,但初头硬,后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;须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气汤。
太阴病,有宿食,脉滑而实者,可下之,宜承气辈;若大便溏者,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病宿食,脉滑而实者,可下之,宜承气汤;但滑者,宜引导之,厚朴茯苓半夏麫麦豆黄卷汤主之,便溏者加白术与之。”
下利,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。
痉病,本属太阳,若发热,汗出,脉弦而实者,转属阳明也,宜承气辈与之。
大黄四两(酒洗)、厚朴二两(炙,去皮)、枳实三枚①(炙)重量换算 >>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。
初服当更衣,不尔者尽饮之;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①伤寒例“传阳明...”、温病脉证并治“风温者...”条文下小承气汤,此处有“大者”。
伤寒例第四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①"不恶热"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恶寒”,由前文“问曰:阳明病外证云何?答曰: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”可知宋本与湘古本应误。
①“与”:原作“以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与”,从下句看也应为“与”,故改。②“矢气”:原作“失气”,从文意可知应为“矢气”,即放屁,故改。原版中还有多处误作“失气”,皆改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若一服谵语止者,更莫复服。”
①“潮热”:原作“热潮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潮热”更符合惯例,故改。
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此条湘古本作“病宿食,脉滑而实者,可下之,宜承气汤;但滑者,宜引导之,厚朴茯苓半夏麫麦豆黄卷汤主之,便溏者加白术与之。”
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