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 · 汗后变证


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、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,复加烧针,因胸烦,面色青黄,肤瞤者,难治;今色微黄,手足温者易愈。
伤寒,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伤寒吐、下后,发汗①,虚烦,脉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硬,胁下痛,气上冲咽喉,眩冒,经脉动惕者,久而成痿。
①“伤寒吐、下后,发汗”:湘古本作“伤寒吐、下、发汗后”;宋本同桂本。
伤寒,发汗、若吐、若下,解后,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汤主之。
伤寒,大下后,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。当先解表,后攻其痞。解表宜桂枝汤,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。
伤寒,发热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呕吐而不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问曰: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?答曰:太阳阳明者,脾约是也;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;少阳阳明者,发汗,利小便已,胃中燥烦实,大便难是也。
问曰:何缘得阳明病?答曰:太阳病若发汗、若下、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干燥,因转属阳明,不更衣、内实、大便难者,此名阳明也。
阳明病,本自汗出,医更重发汗,病已差,尚微烦不了了者,此必大便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干燥,故令大便硬。当问其小便日几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则知大便不久必出。所以然者,以小便数少,津液当还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阳明病,发汗多,若重发汗以亡其阳①,谵语,脉短者,死;脉自和者,不死。
①“若重发汗以亡其阳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若重发汗者,亡其阳”。
三阳合病,腹满,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。若发汗则谵语、遗尿;下之,则手足逆冷、额上出汗。若自汗者,宜白虎汤;自利者,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。
阳明病,脉浮而大,咽燥,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,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,则躁,心愦愦,反谵语;若加温针,必怵惕,烦躁,不得眠;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。心中懊憹,舌上苔①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①此处疑缺字。
阳明病,自汗出,若发汗、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便虽硬不可攻之,当须自欲大便,宜蜜煎导而通之。若王瓜根①,及大猪胆汁,皆可为导。
①“王瓜根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土瓜根”。
太阳病二日①,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属阳明②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
①“二日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三日”。②“属阳明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属胃”。
太阳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发汗后,微烦,小便数,大便因硬者,与小承气汤和之愈。
发汗不解,腹满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伤寒,发汗已,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,不解故也。不可汗①也,当于寒湿中求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其汗,则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寒湿相搏,在里不解故也。” ①“不可汗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可下”。
伤寒,脉弦细,头痛,发热者,属少阳。不可发汗,汗则谵语,烦躁,此属胃不和也,和之则愈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伤寒,脉弦细,头痛,发热者,属少阳。少阳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,此属胃,胃和则愈;胃不和,烦而躁。” 宋本“烦而躁”作“烦而悸”,其余与湘古本同。
若以①吐、下、发汗、温针,谵语,柴胡汤证罢者,此为坏病,知犯何逆,以法救之,柴胡汤不中与也②。
①“以”:白云阁本作“以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会通本作“已”。②“柴胡汤不中与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无。
伤寒,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热,前热者后必厥①。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
①“前热者后必厥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前厥者后必热”。
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复①下利、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①“复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又”。
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①,四逆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大汗出,若大下利而厥,四逆汤主之。” ①“厥逆冷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厥冷者”。
伤寒,大吐、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以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吐、利后,汗出①,脉平,小烦者,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。
①“吐、利后,汗出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吐、利、发汗”。湘古本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有重复条文,作“吐、利、发汗后”。
太阳病,发汗太多,因致痉。
风病①,下之则痉;复发汗,必拘急。
①“风病”:白云阁本作“风家”,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夫风病”。
病者身热足寒,颈项强急,恶寒,时头热,面赤,目赤,独头动摇,卒口噤,背反张者,痉病也。若发其汗,寒湿相得,其表益虚,则恶寒甚。发其汗已,其脉如蛇、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其脉如故,及伏弦者,为未解①。
①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其脉如故,及伏弦者,为未解”:涪古本作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。湘古本作“暴腹胀大者,为未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 (宋本“为未解”作“为欲解”)。
百合病,见于发汗之后者,百合知母汤主之。
青龙汤汗已,多唾,口燥,寸脉沉,尺脉微,手足厥逆,气从少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热如醉状,因复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。冲气即低,而反咳、胸满者,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细辛、干姜,以治其咳满。咳满即止,而更复渴,冲气复发者,以细辛、干姜为热药也,服之当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为支饮也,支饮者,法当冒,冒者必呕,仍与苓桂五味甘草汤如前法,因呕,复内半夏,以去其水气。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与原汤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,故不内之;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若面热如醉,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,与原汤加大黄以利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《金匮》作“青龙汤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脉沉,尺脉微,手足厥逆,气从小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热如醉状,因复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。冲气即低,而反更咳、胸满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汤,去桂加干姜、细辛,以治其咳满。咳满即止,而更复渴,冲气复发者,以细辛、干姜为热药也,服之当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为支饮也,支饮者,法当冒,冒者必呕,呕者复内半夏,以去其水。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,故不内之;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若面热如醉,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,加大黄以利之。”
站长微信:dagongji_cn 已复制,快去联系站长吧~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