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病,本自汗出,医更重发汗,病已差,尚微烦不了了者,此必大便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干燥,故令大便硬。当问其小便日几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则知大便不久必出。所以然者,以小便数少,津液当还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阳明病,脉浮而大,咽燥,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,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,则躁,心愦愦,反谵语;若加温针,必怵惕,烦躁,不得眠;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。心中懊憹,舌上苔①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①此处疑缺字。
①此处疑缺字。
伤寒,发汗已,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,不解故也。不可汗①也,当于寒湿中求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其汗,则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寒湿相搏,在里不解故也。” ①“不可汗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可下”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其汗,则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寒湿相搏,在里不解故也。” ①“不可汗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可下”。
伤寒,脉弦细,头痛,发热者,属少阳。不可发汗,汗则谵语,烦躁,此属胃不和也,和之则愈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伤寒,脉弦细,头痛,发热者,属少阳。少阳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,此属胃,胃和则愈;胃不和,烦而躁。” 宋本“烦而躁”作“烦而悸”,其余与湘古本同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伤寒,脉弦细,头痛,发热者,属少阳。少阳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,此属胃,胃和则愈;胃不和,烦而躁。” 宋本“烦而躁”作“烦而悸”,其余与湘古本同。
病者身热足寒,颈项强急,恶寒,时头热,面赤,目赤,独头动摇,卒口噤,背反张者,痉病也。若发其汗,寒湿相得,其表益虚,则恶寒甚。发其汗已,其脉如蛇、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其脉如故,及伏弦者,为未解①。
①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其脉如故,及伏弦者,为未解”:涪古本作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。湘古本作“暴腹胀大者,为未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 (宋本“为未解”作“为欲解”)。
①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其脉如故,及伏弦者,为未解”:涪古本作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。湘古本作“暴腹胀大者,为未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 (宋本“为未解”作“为欲解”)。
青龙汤汗已,多唾,口燥,寸脉沉,尺脉微,手足厥逆,气从少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热如醉状,因复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。冲气即低,而反咳、胸满者,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细辛、干姜,以治其咳满。咳满即止,而更复渴,冲气复发者,以细辛、干姜为热药也,服之当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为支饮也,支饮者,法当冒,冒者必呕,仍与苓桂五味甘草汤如前法,因呕,复内半夏,以去其水气。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与原汤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,故不内之;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若面热如醉,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,与原汤加大黄以利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《金匮》作“青龙汤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脉沉,尺脉微,手足厥逆,气从小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热如醉状,因复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。冲气即低,而反更咳、胸满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汤,去桂加干姜、细辛,以治其咳满。咳满即止,而更复渴,冲气复发者,以细辛、干姜为热药也,服之当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为支饮也,支饮者,法当冒,冒者必呕,呕者复内半夏,以去其水。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,故不内之;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若面热如醉,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,加大黄以利之。”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《金匮》作“青龙汤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脉沉,尺脉微,手足厥逆,气从小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热如醉状,因复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。冲气即低,而反更咳、胸满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汤,去桂加干姜、细辛,以治其咳满。咳满即止,而更复渴,冲气复发者,以细辛、干姜为热药也,服之当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为支饮也,支饮者,法当冒,冒者必呕,呕者复内半夏,以去其水。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,故不内之;若逆而内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若面热如醉,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,加大黄以利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