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㽲痛,吸吸少气,或苦少腹拘急,痛引腰背,不食。产后一月日①,得服四五剂为善,令人强壮。宜内补当归建中汤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,《金匮》附方引《千金方》。①“一月日”:意为一个月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,《金匮》附方引《千金方》。①“一月日”:意为一个月。
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后治其痞。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,治痞宜泻心汤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中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治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”宋本相似。《千金方》作“治妇人霍乱,呕逆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涎沫,可服小青龙汤。涎沫止,次治其痞,可服甘草泻心汤。”
此条涪古本作“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中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治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”宋本相似。《千金方》作“治妇人霍乱,呕逆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涎沫,可服小青龙汤。涎沫止,次治其痞,可服甘草泻心汤。”
妇人血下,咽干而不渴,其经必断,此荣不足,本自有微寒,故不引饮。渴而得饮者,津液得通,荣卫自合,其经必复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病下利,而经水反断者,以下利亡津液故也。但治其利,利止,津液复,经当自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小腹䃂磊转痛,而复自解,发作无常,经反断,膀胱中结坚急痛,下引阴中,气冲者,久必两胁拘急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之病,因虚积冷结,为诸经水断绝,血结胞门。或绕脐疼痛,状如寒疝;或痛在关元,肌若鱼鳞;或阴中掣痛,少腹恶寒;或引腰脊,或下气街;此皆带下。万病一言,察其寒、热、虚、实、紧、弦,行其针药,各探其源。子当辨记,勿谓不然。
此条宋本作“妇人之病,因虚、积冷、结气,为诸经水断绝,至有历年,血寒积结胞门。寒伤经络,凝坚在上,呕吐涎唾,久成肺痈;形体损分,在中盘结,绕脐寒疝;或两胁疼痛,与脏相连;或结热中,痛在关元,脉数无疮,肌若鱼鳞,时着男子,非止女身;在下未多,经候不匀,令阴掣痛,少腹恶寒;或引腰脊,下根气街(涪古本“气街”作“气冲”),气冲急痛,膝胫(涪古本“膝胫”作“膝筋”)疼烦,奄忽眩冒,状如厥癫;或有忧惨,悲伤多嗔。此皆带下,非有鬼神。久则羸瘦,脉虚多寒。三十六病,千变万端,审脉阴阳,虚实紧弦,行其针药,治危得安。其虽同病,脉各异源。子当辨记,勿谓不然。”
此条宋本作“妇人之病,因虚、积冷、结气,为诸经水断绝,至有历年,血寒积结胞门。寒伤经络,凝坚在上,呕吐涎唾,久成肺痈;形体损分,在中盘结,绕脐寒疝;或两胁疼痛,与脏相连;或结热中,痛在关元,脉数无疮,肌若鱼鳞,时着男子,非止女身;在下未多,经候不匀,令阴掣痛,少腹恶寒;或引腰脊,下根气街(涪古本“气街”作“气冲”),气冲急痛,膝胫(涪古本“膝胫”作“膝筋”)疼烦,奄忽眩冒,状如厥癫;或有忧惨,悲伤多嗔。此皆带下,非有鬼神。久则羸瘦,脉虚多寒。三十六病,千变万端,审脉阴阳,虚实紧弦,行其针药,治危得安。其虽同病,脉各异源。子当辨记,勿谓不然。”
妇人年五十,所病但苦背痛,时时腹中痛,少食多厌,喜䐜胀,其脉阳微,关尺小紧,饮食如故,病在下焦,此属带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