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平脉法第二

师曰:发热则脉躁,恶寒则脉静,脉随证转者,为病疟。
师曰:伤寒,咳逆上气,其脉散者,死。为其形损故也。
师曰:脉乍大乍小、乍静乍乱,见人惊恐者,为祟发于胆,气竭故也。
师曰:人脉皆无病,暴发重病、不省人事者,为厉鬼。治之以祝由,能言者可治,不言者死。
师曰:脉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水浆不下,形体不仁,乍静乍乱,此为命绝也。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?若汗出发润,喘不休者,此为肺先绝也;阳反独留,形体如烟薰,直视摇头者,此为心绝也;唇吻反青,四肢掣习者,此为肝绝也;环口黧黑,油汗发黄者,此为脾绝也;溲便遗失,狂言,目反直视者,此为肾绝也。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?若阳气前绝、阴气后竭者,其人死,身色必青;阴气前绝、阳气后竭者,其人死,身必赤、腋下温、心下热也。
奇经八脉不系十二经,别有自行道路。其为病总于阴阳,其治法属十二经。
假令督脉为病,脊背强,隐隐痛,脉当微浮而急,按之涩,治属太阳。
任脉为病,其内结痛①疝瘕,脉当沉而结,治属太阴。
①“痛”:湘古本作“病”。
冲脉为病,气上逆而里急,脉当浮虚而数,治属太阴。
带脉为病,苦腹痛,腰间冷痛,脉当沉而细,治属少阴。
阳蹻为病,中于侧,气行于外,脉当弦急,按之缓,治属少阳。
阴蹻为病,中于侧,气行于内,脉当浮缓,按之微急而弦,治属厥阴。
阳维与诸阳会,其为病在脉外,发寒热,脉当浮而虚,治属气分。
阴维与诸阴交,其为病在脉中,心中痛,手心热,脉当弦而涩,治属血分。
阳维维于阳,阴维维于阴,为气血之别使,不拘一经也。
奇经八脉之为病,由各经受邪,久久移传,或劳伤所致,非暴发也。
问曰:八脉内伤,何以别之?师曰:督脉伤,柔柔不欲伸,不能久立,立则隐隐而胀;任脉伤,小便多,其色白浊;冲脉伤,时咳不休,有声无物,劳则气喘;带脉伤,回身一周冷;阳蹻伤,则身左不仁;阴蹻伤,则身右不仁;阳维伤,则畏寒甚,皮常湿;阴维伤,则畏热甚,皮常枯。
问曰:八脉内伤,其脉何似?师曰:督脉伤,尺脉大而涩;任脉伤,关脉大而涩;冲脉伤,寸脉短而涩;带脉伤,脉沉迟而结;阳蹻伤,脉时大时弦;阴蹻伤,脉时细时弦;阳维伤,脉时缓时弦;阴维伤,脉时紧时涩。
问曰:其治奈何?师曰:督脉伤,当补髓;任脉伤,当补精;冲脉伤,当补气;带脉伤,当补肾;阳蹻伤,则益胆;阴蹻伤,则补肝;阳维伤,则调卫;阴维伤,则养荣。
问曰:其处方奈何?师曰:相体虚实,察病轻重,采取方法,权衡用之,则无失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