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伤寒例第四

凡得时气病,至五六日,而渴欲饮水,饮①不能多,不当与也。何者?以腹中热尚少,不能消之,便更与人作病也。至七八日,大渴欲饮水者,犹当依证而与之,与之时常令不足,勿极意也,言能饮一斗,与五升。若饮而腹满,小便不利,若喘,若哕,不可与之也。忽然大汗出,是为自愈也。
①此处桂本广西80版有“水”字;湘古本与白云阁本无,从改。
凡得病,反能饮水,此为欲愈之病。其不晓病者,但闻病欲饮水者自愈①,小渴者,乃强与饮之,因成其祸,不可复救②也。
①“但闻病欲饮水者自愈”:湘古本作“但闻病饮水自愈”。②“救”:湘古本作“数”。
凡得病厥,脉动数服汤更迟,脉浮大减小,初躁后静,此皆愈证也。
凡治温病,可刺五十九穴。又身之穴,三百六十有五,其三十穴灸之有害,七十九穴刺之为灾,并中髓也。
脉四损,三日死。平人一息,病人脉一至,名曰四损。
脉五损,一日死。平人二息,病人脉一至,名曰五损。
脉六损,一时死。平人三息,病人脉一至,名曰六损。
四损经气绝,五损腑气绝,六损脏气绝。真气不行于经,曰经气绝;不行于腑,曰腑气绝;不行于脏,曰脏气绝。经气绝则四肢不举,腑气绝则不省人事,脏气绝则一身尽冷。
脉盛身寒,得之伤寒;脉虚身热,得之伤暑。脉阴阳俱盛,大汗出,下之不解者死;脉阴阳俱虚,热不止者死;脉至乍数乍疏者死;脉至如转索,按之不易者其日死;谵言妄语,身微热、脉浮大、手足温者生,逆冷、脉沉细者,不过一日死矣。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。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。阳气反微,中风汗出,而反躁烦;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,阳厥①发汗,躁不得眠。阳微则不可下,下之则心下痞硬。
①“阳厥”:宋本作“阳微”。
动气在右,不可发汗,发汗则衄而渴,心苦烦,饮水即吐。
动气在左,不可发汗,发汗则头眩,汗不止则筋惕肉瞤。
动气在上,不可发汗,发汗则气上冲,止于心下。
动气在下,不可发汗,发汗则无汗可发,心中大烦,骨节疼痛,目眩恶寒,食则吐谷,气不得前。
咽中闭塞,不可发汗,发汗则吐血,气微欲绝,手足厥冷,欲得蜷卧,不能自温。
诸脉得数动微弱者,不可发汗,发汗则大便难,腹中干,胃燥而烦,其形相象,根本异源。
脉濡而弱①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为阳运,微为阴寒。上实下虚,意欲得温。微弦为虚,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栗,不能自还;咳而发汗,其咳必剧,数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饥烦,晬时而发,其形似疟,有寒无热,虚而寒栗,蜷而苦满,腹中复坚,命将难全。
①“脉濡而弱”:成本、白云阁本作“脉微而弱”。②“咳而发汗,其咳必剧....”宋本作“咳者则剧,数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饥烦,晬时而发,其形似疟,有寒无热,虚而寒栗;咳而发汗,踡而苦满,腹中复坚。”
厥逆、脉紧,不可发汗,发汗则声乱、咽嘶、舌萎、声不得前。
诸逆发汗,病微者难差,剧者必死。
凡发汗,欲令遍身漐漐①微似汗,不可令如水流漓。若病不解,当重发汗;若汗多者,不得重发汗,亡阳故也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凡发汗,欲令手足皆周,漐漐一时间益佳,不欲流漓。若病不解,当重发汗;然汗多则亡阳,阳虚不得重发汗也。” ①“漐漐”:音 zhí,出汗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