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例第四
凡得时气病,至五六日,而渴欲饮水,饮①不能多,不当与也。何者?以腹中热尚少,不能消之,便更与人作病也。至七八日,大渴欲饮水者,犹当依证而与之,与之时常令不足,勿极意也,言能饮一斗,与五升。若饮而腹满,小便不利,若喘,若哕,不可与之也。忽然大汗出,是为自愈也。
①此处桂本广西80版有“水”字;湘古本与白云阁本无,从改。
①此处桂本广西80版有“水”字;湘古本与白云阁本无,从改。
脉盛身寒,得之伤寒;脉虚身热,得之伤暑。脉阴阳俱盛,大汗出,下之不解者死;脉阴阳俱虚,热不止者死;脉至乍数乍疏者死;脉至如转索,按之不易者其日死;谵言妄语,身微热、脉浮大、手足温者生,逆冷、脉沉细者,不过一日死矣。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。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。阳气反微,中风汗出,而反躁烦;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,阳厥①发汗,躁不得眠。阳微则不可下,下之则心下痞硬。
①“阳厥”:宋本作“阳微”。
①“阳厥”:宋本作“阳微”。
脉濡而弱①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为阳运,微为阴寒。上实下虚,意欲得温。微弦为虚,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栗,不能自还;咳而发汗,其咳必剧,数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饥烦,晬时而发,其形似疟,有寒无热,虚而寒栗,蜷而苦满,腹中复坚,命将难全。
①“脉濡而弱”:成本、白云阁本作“脉微而弱”。②“咳而发汗,其咳必剧....”宋本作“咳者则剧,数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饥烦,晬时而发,其形似疟,有寒无热,虚而寒栗;咳而发汗,踡而苦满,腹中复坚。”
①“脉濡而弱”:成本、白云阁本作“脉微而弱”。②“咳而发汗,其咳必剧....”宋本作“咳者则剧,数吐涎沫,咽中必干,小便不利,心中饥烦,晬时而发,其形似疟,有寒无热,虚而寒栗;咳而发汗,踡而苦满,腹中复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