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
师曰:妇人得平脉,阴脉小弱,其人呕,不能食,无寒热,此为妊娠,桂枝汤主之。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。设有医治逆者,却一月加吐、下者,则绝之。
妇人妊娠二三月,脉三部俱平,身反洒淅,不欲食饮,头痛,心乱,呕哕欲吐,呼吸微促,医以桂枝汤和之,不差,反胸中痛、腹满。桂枝者,和荣卫,此病在中焦,理中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问曰:妇人妊娠,其脉何类?师曰:平人经断,三部脉如经,按之无绝,或尺中大,或寸口动滑,此为妊娠。经断三月后,当有此候。在前阳尚微小,阴部小弱,亦妊娠也。设瘦人,但得尺内按之不绝,便属妊娠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宿有癥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者,此为癥痼害。妊娠六月动者,前三月经水利时,胎也;下血者,断后①三月衃②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癥不去故也,当下其癥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①“断后”:涪古本与宋本作“后断”。②“衃”:原作“衄”,据宋本、白云阁本订正。“衃”音 pēi,意为瘀血,《说文》“衃,凝血也。”
妇人脉微弱而涩,小腹冷,身恶寒,年少得之,为无子;年大得此,则绝产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怀妊七月,而不可知,时时衄血而转筋者,此为躯①也;衄时嚏而动者,非躯也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①“躯”:身孕,《三国志》“其母怀躯,阳气内养。”
妇人怀妊三月而渴,其脉反迟者,欲为水分,复腹痛引彻腰脊者,必堕胎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怀娠六七月,暴下水斗余,此非其时,以孤浆预下故也,其胎必倚而堕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怀妊五六月,若无所见,其人小腹冷,膝胫疼,腰重难起,脉得少阴微紧。微则为虚,紧则为寒;虚寒相搏,血即凝涩,此为血痹。所以然者,阳不行,则养不周故也。当去其寒,宜附子汤主之,阳旦汤①亦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①阳旦汤方缺。
妇人怀孕六七月,脉弦,发热,其胎愈胀,腹痛,恶寒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藏开故也,当以附子汤温之。
师曰:妇人有漏下者,有半产后①续下血都不绝者②。假令妊娠腹中痛者,此为胞阻,胶艾汤主之③。
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“因”。②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“有妊娠下血者”。③此处涪古本有“蒲黄散亦主之”。
妇人堕身,血不尽去,苦烦闷,鹿角屑豉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怀妊,腹中㽲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
妊娠,呕吐不止,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。
妊娠,小便难,饮食如故,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。
妊娠,有水气,①小便不利,洒淅恶寒,起即头眩,葵子茯苓散主之。
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“身重”。
妇人妊娠,得热病五六日,小便不利,葵子榆白皮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妊娠,乳痈,麦门冬栝蒌根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妇人妊娠,身无他病,宜常服当归散,则临产不难,产后亦免生他病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妇人妊娠,宜当归散。妊娠常服即易产,胎无疾苦,产后百病悉主之。”宋本相似。
妊娠,身有寒湿,或腹痛,或心烦、心痛,不能饮食,其胎跃跃动者,宜养之,白术散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妊娠,法当养胎,或苦痛,或心下毒痛,或心烦吐痛,不能食饮,或呕,或渴,白术散主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