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 · 下后变证


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伤寒,服汤药下之,利不止,心下痞硬;服泻心汤不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益甚;医以理中与之,利仍不止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故也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伤寒吐、下后,发汗①,虚烦,脉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硬,胁下痛,气上冲咽喉,眩冒,经脉动惕者,久而成痿。
①“伤寒吐、下后,发汗”:湘古本作“伤寒吐、下、发汗后”;宋本同桂本。
伤寒,发汗、若吐、若下,解后,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汤主之。
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
伤寒,大下后,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。当先解表,后攻其痞。解表宜桂枝汤,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。
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、表里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、舌上干燥而烦、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硬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下也,下之则痉①。
①“慎不可下也,下之则痉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慎勿下之”。
问曰:何缘得阳明病?答曰:太阳病若发汗、若下、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干燥,因转属阳明,不更衣、内实、大便难者,此名阳明也。
阳明中风,口苦、咽干、腹满、微喘、发热、恶风,脉浮而缓,若下之,则腹满、小便难也。
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,其人本虚,胃中冷故也。
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、头眩,必小便难,此欲作谷疸,虽下之,腹满如故。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阳明证,心下硬满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
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、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若剧者,发则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,直视;脉弦者生,涩者死。微者,但发热、谵语者,大承气汤主之。①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若一服利,则止后服。”
阳明病,汗出、谵语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为实也。须过经乃可下之;下之若早,语言必乱,以表虚里实故也。下之宜大承气汤。
三阳合病,腹满,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。若发汗则谵语、遗尿;下之,则手足逆冷、额上出汗。若自汗者,宜白虎汤;自利者,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。
阳明病,脉浮而大,咽燥,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,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,则躁,心愦愦,反谵语;若加温针,必怵惕,烦躁,不得眠;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。心中懊憹,舌上苔①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①此处疑缺字。
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阳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烦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;腹微满,大便初硬后溏者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气汤。
大下后,六七日不大便,烦不解,腹满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气汤。
太阳病,寸缓、关浮、尺弱,其人发热汗出,复恶寒①,不呕,但心下痞者,此以医下之;如其未下,病人不恶寒而渴者,此转属阳明也。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无所苦也。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,以法救之;渴而饮水多,小便不利者,宜五苓散。
①“复恶寒”:白云阁本作“后恶寒”,宋本与湘古本同桂本。
太阳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发汗后,微烦,小便数,大便因硬者,与小承气汤和之愈。
病人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,虽脉浮数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脉数不解,合热则消谷善饥,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也,宜抵当汤;若脉数不解,而下利不止,必协热便脓血也。
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“病人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,虽脉浮数者,可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”可供参考。
酒疸,下之,久久为黑疸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齑状,大便正黑,皮肤爪之不仁,其脉浮弱,虽黑微黄,故知之。
此条依宋本、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夫病人腹痛绕脐,此为阳明风冷,谷气不行。若反下之,其气必冲;若不冲者,心下则痞。当温之,宜理中汤。
若以①吐、下、发汗、温针,谵语,柴胡汤证罢者,此为坏病,知犯何逆,以法救之,柴胡汤不中与也②。
①“以”:白云阁本作“以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会通本作“已”。②“柴胡汤不中与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无。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;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本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尔腹满、时痛者,属太阴也,桂枝加芍药汤主之;大实痛者,桂枝加大黄汤主之。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、热;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蚘;下之,利不止。
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①,四逆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大汗出,若大下利而厥,四逆汤主之。” ①“厥逆冷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厥冷者”。
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、唾脓血、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人参附子汤①主之。不差,复以人参干姜汤②与之。
①“人参附子汤”:涪古本、宋本作“麻黄升麻汤”。湘古本作“人参附子干姜阿胶半夏柏叶汤”,方同。②“人参干姜汤”:湘古本作“鹿茸附子人参干姜汤”。
伤寒本自寒,下医复吐、下之,寒格,更逆吐、下,麻黄升麻汤主之;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本自寒,下医复吐之而寒格,更逆吐,食入即出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” 湘古本作“伤寒本自寒,下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”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涪古本辨伤寒宜忌脉证篇“下利,其脉浮大,此为虚,以强下之故也。设脉浮革,因尔肠鸣,当温之。与水必哕。” 湘古本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“下利,脉大者,虚也,以强下之故也。设脉浮革,因尔肠鸣者,属当归四逆汤。”可供参考。
伤寒,大吐、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以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吐、利后,汗出①,脉平,小烦者,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。
①“吐、利后,汗出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吐、利、发汗”。湘古本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有重复条文,作“吐、利、发汗后”。
风病①,下之则痉;复发汗,必拘急。
①“风病”:白云阁本作“风家”,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夫风病”。
百合病,见于下之后者,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。
阳毒病,其人身轻,腰背痛,烦闷不安,狂言,或走,或见鬼,或吐血、下利;脉浮大数者,得之伤寒一二日,或服药吐、下后所致。五日可治,至七日不可治也。升麻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《古今录验方》亦载,作“阳毒汤,疗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,或服药吐下之后,变成阳毒。身重腰背痛,烦闷不安,狂言,或走,或见神鬼,或吐血下痢;其脉浮大数,面赤斑斑如锦文,喉咽痛,唾脓血。五日可疗,至七日不可疗也。宜服升麻汤方。”描述相似但用方有异。
膈间支饮,其人喘、满,心下痞坚,面色黧黑,其脉沉紧,得之数十日,医吐、下之不愈者,木防己汤主之,不差①,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。
①“不差”: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虚者即愈,实者三日复发,复与不愈者”。
问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体皆肿,四肢亦肿,小便不利,脉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气上冲咽,状如炙肉,当微咳喘,审如师言,其脉何类?师曰:寸口脉沉而紧,沉为水,紧为寒,沉紧相搏,结在关元。始时尚微,年盛不觉。阳衰之后,荣卫相干,阳损阴盛,结寒微动,肾气上冲,咽喉塞噎,胁下急痛,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,沉紧不去,其病不除;复重吐之,胃家虚烦,咽燥欲饮水,小便不利,水谷不化,面目手足浮肿;又与葶苈①下水,当时如小差,食饮过度,肿复如前,胸胁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扬溢,则咳喘逆。当先攻其冲气令止,乃治其咳,咳止,喘自差。先治新病,水当在后。
①“葶苈”: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葶苈丸”。
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后治其痞。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,治痞宜泻心汤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中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治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”宋本相似。《千金方》作“治妇人霍乱,呕逆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涎沫,可服小青龙汤。涎沫止,次治其痞,可服甘草泻心汤。”
站长微信:dagongji_cn 已复制,快去联系站长吧~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