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脉法第二
脉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;脉来数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促。脉阳盛则促,阴盛则结,此皆病脉。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名曰结阴也;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阴也。得此脉者,必难治。
脉蔼蔼如车盖者,名曰阳结也。脉纍纍①如循长竿者,名曰阴结也。
①“纍”:多音多义字。1.音 léi,绳索,也作“缧”。缠绕,攀援。拘禁,囚系。联络貌。2.音 lěi,同“累”,堆积,重叠。3.音 lèi,同“累”,牵连,拖累。
①“纍”:多音多义字。1.音 léi,绳索,也作“缧”。缠绕,攀援。拘禁,囚系。联络貌。2.音 lěi,同“累”,堆积,重叠。3.音 lèi,同“累”,牵连,拖累。
脉瞥瞥如羹上肥者,阳气微也。脉萦萦①如蜘蛛丝者,阴气衰也。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,亡其血也。
①“萦”:音 yíng,回旋缠绕。《说文》“萦,收卷也”。《广韵》“萦,绕也”。李白《蜀道难》“百步九折萦岩峦”。
①“萦”:音 yíng,回旋缠绕。《说文》“萦,收卷也”。《广韵》“萦,绕也”。李白《蜀道难》“百步九折萦岩峦”。
问曰:何以知乘腑,何以知乘脏?师曰:诸阳浮数为乘腑,诸阴迟涩为乘脏也。
此条依宋本与湘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宋本与湘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①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;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;寒虚相搏②,此名为革。妇人则半产、漏下,男子则亡血、失精。③
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“寸口”。②“寒虚相搏”:桂本广西80版作“虚寒相搏”,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寒虚相搏”,结合上下文,从改。③此处湘古本有“师自注云:此名致革之由。”
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“寸口”。②“寒虚相搏”:桂本广西80版作“虚寒相搏”,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寒虚相搏”,结合上下文,从改。③此处湘古本有“师自注云:此名致革之由。”
寸口脉浮而紧,医反下之,此为大逆。浮则无血,紧则为寒;寒气相搏,则为肠鸣。医乃不知,而反饮冷水,令汗不出。水得寒气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①。
①“䭇”:音yì,同“噎”。《玉篇》“食不下也”;《说文》“饭窒也”。
①“䭇”:音yì,同“噎”。《玉篇》“食不下也”;《说文》“饭窒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