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 · 下后变证


寸口脉浮而紧,医反下之,此为大逆。浮则无血,紧则为寒;寒气相搏,则为肠鸣。医乃不知,而反饮冷水,令汗不出。水得寒气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①。
①“䭇”:音yì,同“噎”。《玉篇》“食不下也”;《说文》“饭窒也”。
师曰:病人脉微而涩者,此为医所病也。大发其汗,又数大下之,其人亡血,病当恶寒,后乃发热,无休止时。夏月盛热,欲着复衣;冬月盛寒,欲裸其身。所以然者,阳微则恶寒,阴弱则发热。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,又大下之令阴气弱。五月之时,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,以阳气内微,不能胜冷,故欲着复衣;十一月之时,阳气在里,胃中烦热,以阴气内弱,不能胜热,故欲裸其身。又阴脉迟涩,故知亡血也。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浮反在上,数反在下。浮为阳虚,数为无血。浮为虚,数生热。浮为虚,自汗出而恶寒,振而寒栗,微弱在关,胸下为急,喘汗而不得呼吸;数为痛,呼吸之中痛在于胁,振寒相搏,形如疟状,医反下之,故令脉数发热,狂走见鬼,心下为痞,小便淋漓,少腹甚硬,小便尿血也。
伤寒,脉阴阳俱紧,恶寒,发热,则脉欲厥。厥者,脉初来大,渐渐小,更来渐大,是其候也。如此者恶寒,甚者翕翕汗出,喉中痛。若热多者,目赤脉多,睛不慧,医复发之,咽中则伤;若复下之,则两目闭,寒多便清谷,热多便脓血;若熏之,则身发黄;若熨之,则咽燥。若小便利者,可救之;若小便难者,危殆也。
伤寒,发热,口中勃勃气出,头痛,目黄,衄不可制,阴阳俱虚,贪水者必呕,恶水者厥。若下之,则咽中生疮,假令手足温者,必下重,便脓血。头痛、目黄者,下之则目闭。贪水者,下之则脉厥,其声嘤嘤,咽喉塞;汗之则战栗。恶水者,下之则里冷,不嗜食,大便完谷出;汗之则口中伤,舌上白苔,烦躁,脉反数,不大便六七日,后必便血、小便不利也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伤寒,发热,口中勃勃气出,头痛,目黄,衄不可制,阴阳俱虚,贪水者必呕,恶水者厥。若下之,头痛目黄者,下之则目闭。恶水者,下之则里冷,不嗜食,大便完谷出。贪水者,下之其脉必厥,其声嘤,咽喉塞。假令手足温者,下之必下重,便脓血。若发汗,则战栗,口中伤,咽中生疮,舌上白苔,烦躁,脉反数,不大便六七日,后必便血,则小便自利也。”
问曰:病有急当救里、救表者,何谓也?师曰:病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体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也。
温病,下之大便溏,当自愈;若下之,利不止者,必腹满,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。
太阳中暍,发热,恶寒,身重①、疼痛,其脉弦细芤迟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耸,手足逆冷;小有劳,身即热,口开,前板齿燥。若发汗,则恶寒甚;加温针,则发热甚;数下之,则淋甚。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②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而”。②“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”:湘古本作“宜当归四逆汤”,且方中有“人参四两,附子一枚”。从一些临床医案来看,此条“手足逆冷”为热厥,湘古本处方应误。
湿家,下之,额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;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,方用前法;若不上冲者,不可与之。
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汤不可与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
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,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
太阳病,下之后,其人恶寒①者,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。
①“恶寒”:湘古本作“微恶寒”。
太阳病,服桂枝汤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、翕翕发热;无汗,心下满、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热未解①也;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②主之。
①“热未解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表未解”。②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葛根黄芩黄连汤”,方同。
太阳病,下之,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。
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,不愈。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知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。
凡病,若发汗、若吐、若下,若亡血、亡津液,①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
此处涪古本有“而”。
大汗之后,复下之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久久小便必自利。
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大下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”
大下之后,复发汗,其人必振寒,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内外俱虚故也。
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,不得眠、夜而安静,不呕,不渴,无表证,脉沉而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
发汗、若下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;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、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
发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
发汗后及吐、下后,虚烦、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、心中懊憹,栀子干姜汤主之;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;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
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、胸中窒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,未欲解也,栀子豉汤主之。
伤寒下后,心烦腹满,卧起不安者,栀子厚朴枳实汤①主之。
①“栀子厚朴枳实汤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栀子厚朴汤”,方同。
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
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
太阳病,先下而不愈,因复发汗,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。冒家,汗自出愈①;所以然者,表和故也②。里未和,然后复下之。
①“汗自出愈”:涪古本作“当汗出自愈”,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汗出自愈”。②“表和故也”:涪古本、宋本、湘古本作“汗出表和故也”。
太阳病①六七日,脉迟浮弱,恶风、寒,手足温,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,胁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。本渴而饮水呕者②,柴胡③不中与也,食谷者哕。
①“太阳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得病”。②“本渴而饮水呕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本渴饮水而呕者”。③“柴胡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柴胡汤”。
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,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、却复发热、汗出而解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。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
伤寒十三日,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,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
伤寒十三日,过经,谵语者,以有热也,当以汤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当硬,而反下利,脉调和者①,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脉当微厥,今反和者,此为内实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
①“脉调和者”:依涪古本、宋本、湘古本补。结合下句“脉当微厥,今反和者”知应有此句。
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、烦、惊、小便不利、谵语,一身尽重、不可转侧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火逆,下之,因烧针烦燥者,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①主之。
①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”:湘古本作“桂枝甘草人参龙骨牡蛎汤”,有人参三两。桂本方中亦有人参,但作为加减法“甚者,加人参三两”。宋本无人参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中①温温欲吐,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先其时自极吐、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;若不尔者,不可与之。若但欲呕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证②。所以然者,以呕故知极吐、下也。
①“心中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心下”。②“柴胡证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柴胡汤证”。
何谓结胸?师曰:病发于阳而反下之,热入于里,因作结胸。病发于阴,而早下之①,因作痞。所以成结胸者,误下故也。
①“而早下之”:涪古本作“而反汗之”。
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。头痛,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,躁烦,心中懊憹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主之。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,五苓散主之。
太阳病,重发汗,而复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热,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、不可近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太阳病,二三日,不能卧,但欲起,心下必结。脉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,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结胸;未止者,此作协热利也。
太阳病,下之后,其脉促,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;脉浮者,必结胸;脉紧者,必咽痛;脉弦者,必两胁拘急;脉细数者,头痛未止;脉沉紧者,必欲呕;脉沉滑者,协热利;脉浮滑者,必下血。
此条宋本“下之后”作“下之”,其余与桂本相同。湘古本作“太阳病,其脉促,下之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;脉浮者,下之必结胸;脉紧者,下之必咽痛;脉弦者,下之必两胁拘急;脉细数者,下之头痛未止;脉沉紧者,下之必欲呕;脉沉滑者,下之协热利;脉浮滑者,下之必下血。”
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、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
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必硬,若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必烦。
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”
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,小青龙汤主之。
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、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,复加烧针,因胸烦,面色青黄,肤瞤者,难治;今色微黄,手足温者易愈。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,痞不解;其人渴,而口燥烦、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站长微信:dagongji_cn 已复制,快去联系站长吧~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