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寒疝,腹中痛,手足不仁,若逆冷,若身疼痛,灸、刺、诸药不能治者,
乌头桂枝汤主之。
寒疝,腹中绞痛,贼风入攻五脏,拘急不得转侧,发作有时,令人阴缩,手足厥逆,乌头汤①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。①“乌头汤”:会通本注“即上大乌头煎。《金匮》附方三节,同引《外台》”。
心腹卒中痛者,
柴胡桂枝汤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。会通本注“《外台秘要》引仲景《伤寒论》。”
中恶,心痛,腹胀,大便不通,
走马汤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。《金匮》附方引《外台》。
病人睾丸,偏有大小,时有上下,此为狐疝,宜先刺厥阴之俞,后与
蜘蛛散。
寸口脉浮而迟,浮则为虚,迟则为劳;虚则卫气不足,劳则荣气竭。趺阳脉浮而数,浮则为气,数则消谷而大坚①;气盛则溲数,溲数则坚。坚数相搏,即为消渴。
①“大坚”:涪古本作“大便坚”;宋本同桂本。
消渴,脉浮,有微热,小便不利者,
五苓散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宜利小便、发汗,五苓散主之。”
消渴,欲饮水,胃反而吐者,
茯苓泽泻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胃反,吐而渴欲饮水者,茯苓泽泻汤主之。”
消渴,欲得水,而贪饮①不休者,
文蛤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风寒,脉紧,头痛,吐后脉证仍在,渴欲饮水,而贪饮者,文蛤汤主之。” 宋本作“吐后,渴欲得水而贪饮者,文蛤汤主之。兼主微风,脉紧,头痛。” ①“贪饮”:原作“食饮”,据诸本订正。
小便痛、閟①,下如粟状,少腹弦急、痛引脐中,其名曰淋,此热结在下焦也,
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。
①“閟”:音bì,通“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