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
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四逆汤主之。
干呕,吐逆,吐涎沫,半夏干姜散主之。
伤寒,大吐、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以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伤寒,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①,利之则愈。
①“不利”:桂本广西80版原作“下利”,涪古本、宋本、湘古本、会通本作“不利”,结合上下文从改。
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呕不呕,似哕不哕,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,生姜半夏汤主之。
病人心下痞硬,不能饮食,胸中喘而呕哕,微发寒热,小半夏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干呕,哕,若手足厥者,橘皮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干呕,哕者,橘皮生姜汤主之;若手足厥者,橘皮桂枝干姜汤主之。” (橘皮生姜汤即桂本橘皮汤)此条宋本同桂本。
气逆,呕吐不止者,生姜橘皮竹茹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气厥,呕哕,不得息,生姜半夏香豉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哕逆,其人虚者,橘皮竹茹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哕逆者,橘皮竹茹汤主之。设不差者,宜温之,与半夏竹茹汤;橘皮桂枝干姜汤亦可服。”
诸呕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汤主之。
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、《金匮》补。
呕而心下痞硬者,大半夏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呕吐而病在膈上,后思水者,解,急与之。思水者,猪苓散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、《金匮》补。
胃反,不能食,食入而吐者,大半夏汤主之;若食已即吐者,大黄甘草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《金匮》无“若”字,分为两条。
哕而不大便数日,谵语者,小承气汤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《金匮》作附方:“《千金翼》小承气汤,治大便不通,哕,数谵语。”
便脓血,相传为病,此名疫利。其原因于夏,而发于秋,热燥相搏,逐伤气血,流于肠间,其后乃重,脉洪变数,黄连茯苓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便脓血,相传为病者,名曰时利。此病多发于秋。秋令燥,移燥于血,血燥相搏,其病乃成。脉当浮弦而涩,宜桂枝当归阿胶茯苓黄芩半夏汤主之。若弦数者,加黄连与之;得汤则呕者,去黄连,加干姜与之;腹中胀满者,加厚朴与之;假令发寒热者,表未解也,当先解外。此治时利之大法也。”
病人呕,吐涎沫,心痛,若腹痛,发作有时,其脉反洪大者,此虫之为病也,甘草粉蜜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有两条相应:(1)“问曰:病腹痛有虫,其脉何以别之?师曰:腹中痛,其脉当沉若弦,反洪大,故有蛔虫。”(2)“蛔虫之为病,令人吐涎,心痛,发作有时。毒药不止者,甘草粉蜜汤主之。”
寒气,厥逆,赤丸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、《金匮》补。原列于大黄附子汤后。
厥阴病,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紧则不欲食;邪正相搏,即为寒疝。绕脐而痛,手足厥冷,是其候也。脉沉紧者,大乌头煎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