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

太阳病,发热,无汗而恶寒者,若脉沉迟,名刚痉。
太阳病,发热,汗出,不恶寒者,若脉浮数,名柔痉。
太阳病,发热,脉沉而细者,名曰痉,为难治。
太阳病,发汗太多,因致痉。
风病①,下之则痉;复发汗,必拘急。
①“风病”:白云阁本作“风家”,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夫风病”。
疮家,①不可发汗,汗出则痉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虽身疼痛”。
病者身热足寒,颈项强急,恶寒,时头热,面赤,目赤,独头动摇,卒口噤,背反张者,痉病也。若发其汗,寒湿相得,其表益虚,则恶寒甚。发其汗已,其脉如蛇、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其脉如故,及伏弦者,为未解①。
①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其脉如故,及伏弦者,为未解”:涪古本作“暴脉长大者,为欲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。湘古本作“暴腹胀大者,为未解;脉如故,反伏弦者,痉” (宋本“为未解”作“为欲解”)。
夫痉脉,按之紧如弦,直上下行。
痉病,有灸疮者,难治。
太阳病,其证备,身体强几几然,脉反沉迟,此为痉,栝蒌桂枝汤主之。
太阳病,无汗,而小便反少,气上冲胸,口噤、不得语,欲作刚痉者,葛根汤主之。
痉病,手足厥冷,发热间作,唇青,目陷,脉沉弦者,风邪入厥阴也,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。
痉病,本属太阳,若发热,汗出,脉弦而实者,转属阳明也,宜承气辈与之。
痉病,胸满,口噤,卧不着席,脚挛急,必齘齿①,宜大承气汤
①“齘齿”:牙齿相磨切。齘,音 xiè。
伤寒,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,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膝胫拘急者,烧裩散主之。
大病差后,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;若有宿食者,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
伤寒差已,后更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脉浮者,以汗解之;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
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“伤寒后,脉沉实者,内实也,下之解,宜大柴胡汤。”可供参考。
大病差后①,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。
①“差后”:涪古本作“已后”。下同。
大病差后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①有寒也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
①“胸上”:湘古本作“胃上”。
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者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