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 · 下法禁忌


脉数者,久数不止,止则邪结,正气不能复,却结于脏,故邪气浮之,与皮毛相得;脉数者,不可下,下之必烦、利不止。
寸口脉浮而紧,医反下之,此为大逆。浮则无血,紧则为寒;寒气相搏,则为肠鸣。医乃不知,而反饮冷水,令汗不出。水得寒气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①。
①“䭇”:音yì,同“噎”。《玉篇》“食不下也”;《说文》“饭窒也”。
趺阳①脉浮而大,浮为气实,大为血虚,血虚为无阴。孤阳独下阴部者,小便当赤而难,胞中当虚。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,法应胃家②当微,今反更实,津液四射,荣竭血尽干,烦而不眠,血薄肉消,而成暴③液。医复以毒药攻其胃,此为重虚,客阳去有期,必下如淤泥而死。
①“趺阳”:湘古本无此二字,白云阁本作“寸口”。②“胃家”: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卫家”。③“暴”:白云阁本作“黑”。
凡伤寒之病,多从风寒得之,始表中风寒,入里则不消矣,未有温覆当而①不消散者。不在证治,拟欲攻之,犹当先解表,乃可下之;若表未解,而内不消,必非大满,犹有寒热,则不可下②;若表已解,而内不消,大满,大实,腹坚,中有燥屎,自可下之;虽四五日,数下之,不能为祸也。若不宜下,而便攻之,则内虚热入,协热遂利,烦躁诸变,不可胜数,轻者困③笃,重者必死矣。
①“当而”: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而当”。②“必非大满,犹有寒热,则不可下”:湘古本作“非大满,犹生寒热,则病不可下”。③“困”:桂本广西80版作“因”,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困”从语义看应为正,故改。
夫阳盛阴虚①,汗之则死,下之则愈;阳虚阴盛②,汗之则愈,下之则死。如是,则神丹安可以误发,甘遂何可以妄攻?虚盛之治③,相背千里,吉凶之机,应若影响,岂容易哉!况桂枝下咽,阳盛即毙④;承气入胃,阴盛以亡⑤,死生之要,在乎须臾,视身之尽,不暇计日。此阴阳虚实之交错,其候至微,发汗吐下之相反,其祸至速。而医术浅狭,懵然不知病源,为治乃误,使病者殒殁,自谓其分,至令冤魂塞于冥路,死尸盈于旷野。仁者鉴此,岂不痛欤!
①“阳盛阴虚”:《外台》作“表和里病”。②“阳虚阴盛”:《外台》作“里和表病”。③“虚盛之治”:《外台》作“表里之治”。④“阳盛即毙”:《外台》作“表和则毙”。⑤“阴盛以亡”:《外台》作“里平以亡”。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。阳气反微,中风汗出,而反躁烦;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,阳厥①发汗,躁不得眠。阳微则不可下,下之则心下痞硬。
①“阳厥”:宋本作“阳微”。
凡病欲吐者,不可下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涪古本排入辨呕吐下利病脉证篇。
动气在右,不可下之,下之则津液内竭,咽燥、鼻干、头眩、心悸也。
动气在左,不可下之,下之则腹内拘急,食饮不下,动气更剧,虽有身热,卧则欲蜷。
动气在上,不可下之,下之则掌中热烦,身上浮冷,热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
动气在下,不可下之,下之则腹胀满,卒起头眩,食则下利清谷,心下痞。
咽中闭塞,不可下之,下之则上轻下重,水浆不下,卧则欲蜷,身急痛,下利日数十行。
诸外实者,不可下之,下之则发微热,若亡脉厥者,当脐握热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诸外实忌下,下之皆发微热,亡脉则厥。”可供参考。
诸虚者,不可下之,下之则大渴;求水者易愈,恶水者剧。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弦反在上,微反在下。弦为阳运,微为阴寒。上实下虚,意欲得温。微弦为虚,虚者不可下也。微弦为咳,咳则吐涎,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,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,粥入则出,小便不利,两胁拘急,喘息为难,颈背相引,臂则不仁,极寒反汗出,身冷若冰,眼睛不慧,语言不休,而谷气多入,此为除中,口虽欲言,舌不得前。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;浮反在上,数反在下。浮为阳虚,数为无血。浮为虚,数生热。浮为虚,自汗出而恶寒,振而寒栗,微弱在关,胸下为急,喘汗而不得呼吸;数为痛,呼吸之中痛在于胁,振寒相搏,形如疟状,医反下之,故令脉数发热,狂走见鬼,心下为痞,小便淋漓,少腹甚硬,小便尿血也。
脉浮而紧,浮则为风,紧则为寒,风则伤卫,寒则伤荣,荣卫俱病,骨节烦疼,当发其汗,而不可下也。
伤寒,脉阴阳俱紧,恶寒,发热,则脉欲厥。厥者,脉初来大,渐渐小,更来渐大,是其候也。如此者恶寒,甚者翕翕汗出,喉中痛。若热多者,目赤脉多,睛不慧,医复发之,咽中则伤;若复下之,则两目闭,寒多便清谷,热多便脓血;若熏之,则身发黄;若熨之,则咽燥。若小便利者,可救之;若小便难者,危殆也。
伤寒,发热,口中勃勃气出,头痛,目黄,衄不可制,阴阳俱虚,贪水者必呕,恶水者厥。若下之,则咽中生疮,假令手足温者,必下重,便脓血。头痛、目黄者,下之则目闭。贪水者,下之则脉厥,其声嘤嘤,咽喉塞;汗之则战栗。恶水者,下之则里冷,不嗜食,大便完谷出;汗之则口中伤,舌上白苔,烦躁,脉反数,不大便六七日,后必便血、小便不利也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伤寒,发热,口中勃勃气出,头痛,目黄,衄不可制,阴阳俱虚,贪水者必呕,恶水者厥。若下之,头痛目黄者,下之则目闭。恶水者,下之则里冷,不嗜食,大便完谷出。贪水者,下之其脉必厥,其声嘤,咽喉塞。假令手足温者,下之必下重,便脓血。若发汗,则战栗,口中伤,咽中生疮,舌上白苔,烦躁,脉反数,不大便六七日,后必便血,则小便自利也。”
太阳中暍,发热,恶寒,身重①、疼痛,其脉弦细芤迟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耸,手足逆冷;小有劳,身即热,口开,前板齿燥。若发汗,则恶寒甚;加温针,则发热甚;数下之,则淋甚。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②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而”。②“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”:湘古本作“宜当归四逆汤”,且方中有“人参四两,附子一枚”。从一些临床医案来看,此条“手足逆冷”为热厥,湘古本处方应误。
湿家,下之,额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;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、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、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吐、更下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也,宜麻黄汤。
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;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
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;如此可小发其汗。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在表也,当解之薰之。若发汗不彻,彻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之。不汗,则其人烦躁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更发汗则愈。若其人短气但坐者,以汗出不彻故也。何以知汗出不彻?以脉涩故知之也。①
①“若发汗不彻...以脉涩故知之也”:湘古本作“若发汗不彻,彻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。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,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彻?以脉涩故知也。”宋本“彻不足言”作“不足言”,其余与湘古本同。
伤寒,未发汗而复下之,此为逆也①;若先发汗,治不为逆。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,为逆;若先下之,治不为逆。
①“伤寒,未发汗而复下之,此为逆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本发汗而复下之,此为逆也”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中①温温欲吐,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先其时自极吐、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;若不尔者,不可与之。若但欲呕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证②。所以然者,以呕故知极吐、下也。
①“心中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心下”。②“柴胡证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柴胡汤证”。
结胸证,其脉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则死。
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。头痛,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,躁烦,心中懊憹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主之。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,五苓散主之。
太阳病,二三日,不能卧,但欲起,心下必结。脉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,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结胸;未止者,此作协热利也。
发汗多,亡阳,谵语者,不可下。与柴胡桂枝汤,和其荣卫,以通津液,后自愈。
此条从会通本补。会通本注“此节见《伤寒论》辨发汗后病篇,《脉经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皆载其文,知为本论脱简,今附列此。” 涪古本中此条与上条合为一段,并作“发汗多,亡阳,狂语者,不可下。以为可与柴胡桂枝汤,和其荣卫,以通津液,后自愈。”
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必硬,若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必烦。
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”
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,小青龙汤主之。
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硬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下也,下之则痉①。
①“慎不可下也,下之则痉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慎勿下之”。
阳明中风,口苦、咽干、腹满、微喘、发热、恶风,脉浮而缓,若下之,则腹满、小便难也。
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,其人本虚,胃中冷故也。
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、头眩,必小便难,此欲作谷疸,虽下之,腹满如故。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阳明证,心下硬满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
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可与①大承气汤;不硬者不可与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与小承气汤;汤入腹中,转矢气②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若不转矢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,不能食也,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;其后发热者,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以小承气汤和之;不转矢气者,慎不可攻也。
①“与”:原作“以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与”,从下句看也应为“与”,故改。②“矢气”:原作“失气”,从文意可知应为“矢气”,即放屁,故改。原版中还有多处误作“失气”,皆改。
阳明病,汗出、谵语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为实也。须过经乃可下之;下之若早,语言必乱,以表虚里实故也。下之宜大承气汤。
三阳合病,腹满,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。若发汗则谵语、遗尿;下之,则手足逆冷、额上出汗。若自汗者,宜白虎汤;自利者,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。
阳明病,津液竭者,虽不大便,不可下,人参干地黄麻仁白蜜煎与之;腹中痛者,加厚朴与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补。会通本注“此节原本脱阙,其方则附上节后,名白蜜煎,今从湘古本补正。”
阳明病,自汗出,若发汗、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便虽硬不可攻之,当须自欲大便,宜蜜煎导而通之。若王瓜根①,及大猪胆汁,皆可为导。
①“王瓜根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土瓜根”。
阳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烦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;腹微满,大便初硬后溏者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气汤。
伤寒,发汗已,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,不解故也。不可汗①也,当于寒湿中求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其汗,则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寒湿相搏,在里不解故也。” ①“不可汗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可下”。
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、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
本太阳病,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食,往来寒热,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①,与小柴胡汤。
①“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”:湘古本作“尚未吐、下,脉沉弦者”。宋本“脉沉弦”作“脉沉紧”,其余同湘古本。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;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少阴病,脉微,不可发汗,亡阳故也;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。
少阴病,饮食入口即吐,或心中温温欲吐、复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;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当温之,宜四逆汤。
站长微信:dagongji_cn 已复制,快去联系站长吧~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