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诸黄,猪膏发煎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、宋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诸黄,瓜蒂散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。《金匮》作附方:“瓜蒂汤,治诸黄。”
黄疸病,麻黄醇酒汤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。《金匮》作附方:“《千金》麻黄醇酒汤,治黄疸。”
诸黄,小便自利者,当以虚劳法,小建中汤主之。
阳明病,腹满,小便不利,舌萎、黄、燥,不得眠者,此属黄家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腹满,身痿、黄,躁不得眠,属黄家。”(宋本“身”作“舌”,“眠”作“睡”)
黄疸病,当以十八日为期,治之十日以上瘥,反剧者,为难治。
疸而渴者,其疸难治;疸而不渴者,其疸可治。发于阴部,其人必呕;阳部,其人振寒而发热也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《金匮》补。
夫病脉沉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后必发黄。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脉沉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皆发黄。”
趺阳脉微而弦,法当腹满;若不满者,必大便难、两胠①疼痛。此为虚寒,当温之,宜吴茱萸汤
此条宋本作“趺阳脉微弦,法当腹满;不满者,必便难、两胠疼痛。此虚寒从下上也,当以温药服之。”(涪古本“胠”作“胁”,“从”作“欲”)①“胠”:《说文》、《玉篇》:“胠,腋下也”。《广雅》:“胠,胁也”。
夫病人腹痛绕脐,此为阳明风冷,谷气不行。若反下之,其气必冲;若不冲者,心下则痞。当温之,宜理中汤
阳明病,发热十余日,脉浮而数,腹满,饮食如故者,厚朴七物汤主之。
痛而闭者,厚朴三物汤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《金匮》补。会通本注“《脉经》作「腹满痛」。”
按之心下满痛,有潮热者,此为实也。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。会通本注“《金匮》脱「有潮热」三字。”
阳明病,腹中切痛、雷鸣,逆满、呕吐者,此虚寒也,附子粳米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腹中寒气,雷鸣、切痛,胸胁逆满、呕吐,附子粳米汤主之。”
阳明病,腹中寒痛,呕不能食,有物突起、如见头足,痛不可近者,大建中汤主之。
阳明病,腹满,胁下偏痛,发微热,其脉弦紧者,当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细辛汤
此条涪古本作“胁下满痛,发热,其脉紧弦,此寒也,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汤。”(宋本“满痛”作“偏痛”)
问曰:阳明宿食何以别之?师曰:寸口脉浮而大①,按之反涩,尺中亦微而涩②,故知其有宿食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
①“脉浮而大”:涪古本、宋本、白云阁本同桂本;湘古本作“脉滑而大”。②“微而涩”:涪古本、湘古本作“大而涩”;宋本、白云阁本同桂本。结合前句,或应以“大而涩”为正。
寸口脉数而滑者,此为有宿食也。
下利不欲食者,此为有宿食也。
脉紧如转索者,此为有宿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