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病人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,虽脉浮数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脉数不解,合热则消谷善饥,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也,宜抵当汤;若脉数不解,而下利不止,必协热便脓血也。
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“病人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,虽脉浮数者,可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”可供参考。
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“病人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,虽脉浮数者,可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”可供参考。
伤寒,发汗已,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,不解故也。不可汗①也,当于寒湿中求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其汗,则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寒湿相搏,在里不解故也。” ①“不可汗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可下”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其汗,则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寒湿相搏,在里不解故也。” ①“不可汗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可下”。
寸口脉浮而缓,浮则为风,缓则为痹,痹非中风,四肢苦烦,脾色必黄,瘀热以行。趺阳脉紧而数,数则为热,热即消谷;紧则为寒,食即为满。尺脉浮为伤肾,趺阳脉紧为伤脾。风寒相搏,食谷即眩,谷气不消,胃中苦浊,浊气下流,小便不通;阴被其寒,热流膀胱,身体尽黄,名曰谷疸。
此条依涪古本、宋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涪古本、宋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阳明病,身热,发黄,心中懊憹,或热痛,因于酒食者,此名酒疸,栀子大黄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有两条相应:(1)“心中懊憹而热,不能食,时欲吐,名曰酒疸。”(2)“酒黄疸,心中懊憹,或热痛,栀子大黄汤主之。”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有两条相应:(1)“心中懊憹而热,不能食,时欲吐,名曰酒疸。”(2)“酒黄疸,心中懊憹,或热痛,栀子大黄汤主之。”
夫病酒黄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热,足下热,是其证也。
此条依涪古本、宋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涪古本、宋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酒疸,下之,久久为黑疸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齑状,大便正黑,皮肤爪之不仁,其脉浮弱,虽黑微黄,故知之。
此条依宋本、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此条依宋本、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师曰:病黄疸,发热微喘,胸满、口燥者,以病发时火劫其汗,两热所得。然黄家所得,从湿得之,一身尽发热而黄,肚热,热在里,当下之。
此条依宋本、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“微喘”宋本作“烦喘”。
此条依宋本、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“微喘”宋本作“烦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