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阳明病,发热,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;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
茵陈蒿汤主之。
阳明病,其人善忘者,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善忘。屎虽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,宜
抵当汤下之。
阳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烦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;腹微满,大便初硬后溏者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
大承气汤。
病人不大便五六日,绕脐痛、烦躁,发作有时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;脉浮大①者,宜发汗。下之与
大承气汤,发汗宜
桂枝汤。
①“脉浮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虚”。
大下后,六七日不大便,烦不解,腹满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
大承气汤。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难乍易,时有微热,喘息,不能卧者,有燥屎也,宜
大承气汤。
太阳病,寸缓、关浮、尺弱,其人发热汗出,复恶寒①,不呕,但心下痞者,此以医下之;如其未下,病人不恶寒而渴者,此转属阳明也。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无所苦也。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,以法救之;渴而饮水多,小便不利者,宜
五苓散。
①“复恶寒”:白云阁本作“后恶寒”,宋本与湘古本同桂本。
脉阳微而汗出少者,为自和;汗出多者,为太过;阳脉实,因发其汗,出多者,亦为太过。太过者,为阳绝于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
脉浮而芤,浮为阳,芤为阴,浮芤相搏,胃气生热,其阳则绝。
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。浮数相搏①,大便则硬②,其脾为约,
麻子仁丸主之。
①“浮数相搏”:涪古本与宋本作“浮涩相搏”。②“硬”:涪古本作“难”,宋本作“坚”。
太阳病二日①,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属阳明②也,
调胃承气汤主之。
①“二日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三日”。②“属阳明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属胃”。
太阳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发汗后,微烦,小便数,大便因硬者,与
小承气汤和之愈。
得病二三日,脉弱,无太阳、柴胡证,烦躁,心下硬。至四五日,虽能食,以
小承气汤少少与,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与
小承气汤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大便,但初头硬,后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;须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
大承气汤。
伤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无表里证,大便难,身微热者,此为实也,急下之,宜
大承气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