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阳明病,汗出、谵语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为实也。须过经乃可下之;下之若早,语言必乱,以表虚里实故也。下之宜
大承气汤。
伤寒四五日,脉沉而喘满,沉为在里,而反发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为难,表虚里实,久则谵语。
三阳合病,腹满,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。若发汗则谵语、遗尿;下之,则手足逆冷、额上出汗。若自汗者,宜
白虎汤;自利者,宜
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。
二阳并病,太阳证罢,但发潮热、手足漐漐汗出、大便难而谵语者,下之则愈,宜
大承气汤。
阳明病,脉浮而大,咽燥,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,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,则躁,心愦愦,反谵语;若加温针,必怵惕,烦躁,不得眠;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。心中懊憹,舌上苔①者,
栀子豉汤主之。
①此处疑缺字。
阳明病,脉浮,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
猪苓汤主之。
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与
猪苓汤,以汗多胃中燥,
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
阳明病,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
四逆汤主之。
阳明病,胃中虚冷,不能食者,不可与水饮之,饮则必哕。
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
栀子豉汤主之。
阳明病,发潮热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胁满不去者,与
小柴胡汤。
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苔者,可与
小柴胡汤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也。
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,而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鼻干不得涕①,嗜卧,一身及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差,外不解。病过十日,脉续浮者,与
小柴胡汤;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
麻黄汤;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。
①“涕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汗”。
动作头痛,短气,有潮热者,属阳明也。
此条从会通本改。会通本注“原本「属阳明也」下有「白蜜煎主之」五字,今从湘古本移列下节。” 此条湘古本作“动作头痛重,热气潮者,属阳明。”
阳明病,津液竭者,虽不大便,不可下,
人参干地黄麻仁白蜜煎与之;腹中痛者,加厚朴与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补。会通本注“此节原本脱阙,其方则附上节后,名白蜜煎,今从湘古本补正。”
阳明病,自汗出,若发汗、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便虽硬不可攻之,当须自欲大便,宜
蜜煎导而通之。若王瓜根①,及大猪胆汁,皆可为导。
①“王瓜根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土瓜根”。
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
桂枝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