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,故能食,若咳者,其人必咽痛;不咳者,咽不痛。
阳明病,无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发黄。
阳明病,被火,额上微汗出,而小便不利者,必发黄。
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此条,应属漏抄。
阳明病,脉浮而大①者,必潮热,发作有时;但浮者,必自汗②出。
①“脉浮而大”:宋本作“脉浮而紧”,湘古本作“脉浮而短”。②“自汗”:宋本作“盗汗”。湘古本同桂本。
阳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
阳明病,本自汗出,医更重发汗,病已差,尚微烦不了了者,此必大便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干燥,故令大便硬。当问其小便日几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则知大便不久必出。所以然者,以小便数少,津液当还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伤寒,呕多,虽有阳明证,不可攻之。
阳明证,心下硬满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
阳明证,眼合色赤①,不可攻之,攻之②必发热,色黄者,小便不利也。
①“眼合色赤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面合色赤”。②“攻之”:宋本与湘古本无。
阳明病,不吐、不下、心烦者,可与调胃承气汤
阳明病,脉实,虽汗出,而不恶热①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汗多、微发热、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者,未可与承气汤。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大泄下。
①"不恶热"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恶寒”,由前文“问曰:阳明病外证云何?答曰: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”可知宋本与湘古本应误。
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可与①大承气汤;不硬者不可与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与小承气汤;汤入腹中,转矢气②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若不转矢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,不能食也,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;其后发热者,必大便复硬而少也,以小承气汤和之;不转矢气者,慎不可攻也。
①“与”:原作“以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与”,从下句看也应为“与”,故改。②“矢气”:原作“失气”,从文意可知应为“矢气”,即放屁,故改。原版中还有多处误作“失气”,皆改。
阳明病,实则谵语,虚则郑声。郑声者,重语也。直视,谵语,喘满者,死;下利者,亦死。
阳明病,发汗多,若重发汗以亡其阳①,谵语,脉短者,死;脉自和者,不死。
①“若重发汗以亡其阳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若重发汗者,亡其阳”。
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、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若剧者,发则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,直视;脉弦者生,涩者死。微者,但发热、谵语者,大承气汤主之。①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若一服利,则止后服。”
阳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则谵语,小承气汤主之。①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若一服谵语止者,更莫复服。”
阳明病,谵语,发潮热①,脉滑而疾者,小承气汤主之。
①“潮热”:原作“热潮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潮热”更符合惯例,故改。
阳明病,服承气汤后,不转矢气①,明日又不大便,脉反微涩者,里虚也,为难治,不可更与承气汤也。
①“阳明病,服承气汤后,不转矢气”:湘古本作“因与小承气汤一升,腹中转矢气者,更服一升;若不转矢气,勿更与之。”宋本“矢气”作“气”,其余与湘古本同。
阳明病,谵语,有潮热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;若能食者,但硬尔。宜大承气汤下之。
阳明病,下血、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;但头汗出者,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,濈然汗出则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