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伤寒,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、自汗出;小便不利,寸口脉浮而涩,关上弦急者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①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热,啬啬恶寒,其人大渴欲饮酨(zài)浆者,其腹必满而自汗出。小便利,其病欲解。此为肝乘肺,名曰横,宜刺期门。” ①此处湘古本有“师自注曰:若小便利,其病欲解。”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热,啬啬恶寒,其人大渴欲饮酨(zài)浆者,其腹必满而自汗出。小便利,其病欲解。此为肝乘肺,名曰横,宜刺期门。” ①此处湘古本有“师自注曰:若小便利,其病欲解。”
太阳病二日,烦躁,反熨其背而大汗出,火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。十余日,振栗、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若①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硬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、又②不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①“若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故”。②“又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及”。
①“若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故”。②“又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及”。
太阳病,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,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,微喘,口干,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,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①主之。
①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人参干地黄龙骨牡蛎汤”,方同。
①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人参干地黄龙骨牡蛎汤”,方同。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自汗出,反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①此为小逆。若不恶寒,又不欲近衣者,此为内烦。皆医吐之所致也②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以医吐之所致也”。②“若不恶寒...皆医吐之所致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”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以医吐之所致也”。②“若不恶寒...皆医吐之所致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”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中①温温欲吐,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先其时自极吐、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;若不尔者,不可与之。若但欲呕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证②。所以然者,以呕故知极吐、下也。
①“心中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心下”。②“柴胡证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柴胡汤证”。
①“心中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心下”。②“柴胡证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柴胡汤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