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
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外;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
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、烦、惊、小便不利、谵语,一身尽重、不可转侧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伤寒,腹满、谵语,寸口脉浮而紧、关上脉弦者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
伤寒,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、自汗出;小便不利,寸口脉浮而涩,关上弦急者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①
此条涪古本作“伤寒,发热,啬啬恶寒,其人大渴欲饮酨(zài)浆者,其腹必满而自汗出。小便利,其病欲解。此为肝乘肺,名曰横,宜刺期门。” ①此处湘古本有“师自注曰:若小便利,其病欲解。”
太阳病二日,烦躁,反熨其背而大汗出,火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。十余日,振栗、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若①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硬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、又②不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①“若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故”。②“又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及”。
太阳病,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,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,微喘,口干,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,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①主之。
①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人参干地黄龙骨牡蛎汤”,方同。
伤寒,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。卧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①主之。
①“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”:宋本作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”。湘古本同桂本。
形似①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,弱者必渴,被火必谵语。弱而发热,脉浮者②,解之当汗出愈。
①“形似”:涪古本无;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形作”。②“弱而发热,脉浮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弱者发热,脉浮”。
太阳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经不解,必圊血①,名为火邪。
①“圊血”:意为便血。原作“清血”,参照辨厥阴病脉证并治“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圊脓血,柏叶阿胶汤主之。”订正。
脉浮,热甚①,反以火灸之,此为实,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、唾血②。
①“热甚”:涪古本一处作“热盛”,一处作“热甚”。②“唾血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吐血”;涪古本同桂本。
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,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
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脉浮故也①。
①“脉浮故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故知汗出解”。
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①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更加桂二两也”。
火逆,下之,因烧针烦燥者,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①主之。
①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”:湘古本作“桂枝甘草人参龙骨牡蛎汤”,有人参三两。桂本方中亦有人参,但作为加减法“甚者,加人参三两”。宋本无人参。
太阳伤寒者,加温针必惊也。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自汗出,反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①此为小逆。若不恶寒,又不欲近衣者,此为内烦。皆医吐之所致也②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以医吐之所致也”。②“若不恶寒...皆医吐之所致也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病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”。
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,今引食而反吐者①,此以发汗,令阳气微、膈气虚,脉乃数也。数为客热,故不能消谷,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
①“当消谷,今引食而反吐者”:涪古本作“当消谷引饮,而反吐者”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中①温温欲吐,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先其时自极吐、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;若不尔者,不可与之。若但欲呕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证②。所以然者,以呕故知极吐、下也。
①“心中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心下”。②“柴胡证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柴胡汤证”。
太阳病六七日,表证仍在,脉微而沉,反不结胸,其人发狂者,以热在下焦,少腹当硬满;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阳随经,瘀热在里故也。抵当汤主之。
太阳病,身黄,脉沉结,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为无血也;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证谛也,抵当汤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