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
伤寒,发汗、若吐、若下,解后,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汤主之。
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
伤寒,大下后,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。当先解表,后攻其痞。解表宜桂枝汤,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
伤寒,发热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呕吐而不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病如桂枝证,头不痛、项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硬,气上冲咽喉、不得息者,此为胸有寒也,当吐之,宜瓜蒂散
病胁下素有痞,连在脐旁,痛引少腹,入阴筋者,此名脏结,死。
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、表里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、舌上干燥而烦、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伤寒,无大热,口燥、渴,心烦,背微恶寒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伤寒,脉浮,发热,无汗,其表不解,当发汗,不可与白虎汤;渴欲饮①,无表证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、会通本有“水”字,白云阁本无。
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硬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下也,下之则痉①。
①“慎不可下也,下之则痉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慎勿下之”。
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;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涪古本与宋本辨呕吐下利病脉证篇“干呕而利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”或为旧稿。
伤寒,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者,黄连汤主之。
涪古本辨呕吐下利病脉证篇“干呕,下利,腹中痛者,黄连汤主之。”或为旧稿。
伤寒,脉浮滑,此以里有热,表无寒①也,白虎汤主之。
①“里有热,表无寒”:湘古本作“表有热,里无寒”。
伤寒,脉结促①,心动悸者,炙甘草汤主之。
①“脉结促”:宋本作“脉结代”;湘古本同桂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