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、心下痞硬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、脉弦大;五日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痛,或眩冒,如结胸、心下痞而坚,当刺肺俞、肝俞、大椎第一间,慎不可发汗,发汗即谵语,谵语则脉弦;五日谵语不止者,当刺期门。”可帮助断句。
妇人中风,发热,恶风①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身凉,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泄之②。
①“恶风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恶寒”。②“泄之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取之”。
妇人中风,七八日,续得寒热,发作有时,经水适断者,此为热入血室,其血必结,故使如疟状,小柴胡汤主之。
妇人伤寒,发热,经水适来,昼日明了,暮则谵语,如见鬼状者,此为热入血室,无犯胃气及上二焦①,必自愈。
①“上二焦”: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上下焦”,宋本作“上二焦”。
伤寒六七日,发热,微恶寒,肢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
发汗多,亡阳,谵语者,不可下。与柴胡桂枝汤,和其荣卫,以通津液,后自愈。
此条从会通本补。会通本注“此节见《伤寒论》辨发汗后病篇,《脉经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皆载其文,知为本论脱简,今附列此。” 涪古本中此条与上条合为一段,并作“发汗多,亡阳,狂语者,不可下。以为可与柴胡桂枝汤,和其荣卫,以通津液,后自愈。”
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、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
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复有里也;脉沉者,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、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脉虽沉细,不得为少阴病,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。可与小柴胡汤。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
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必硬,若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必烦。
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”
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,小青龙汤主之。
太阳中风,下利,呕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若其人漐漐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满①,引胁下痛,干呕,短气,汗出,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枣汤主之。
①“痞满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痞硬满”。
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、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,复加烧针,因胸烦,面色青黄,肤瞤者,难治;今色微黄,手足温者易愈。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大者,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①主之。
①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”:湘古本作“大黄黄连泻心汤”,方同桂本。宋本此方无黄芩。
心下痞,而复恶寒①者,附子泻心汤主之。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汗出”。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,痞不解;其人渴,而口燥烦、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伤寒,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伤寒,服汤药下之,利不止,心下痞硬;服泻心汤不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益甚;医以理中与之,利仍不止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故也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伤寒吐、下后,发汗①,虚烦,脉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硬,胁下痛,气上冲咽喉,眩冒,经脉动惕者,久而成痿。
①“伤寒吐、下后,发汗”:湘古本作“伤寒吐、下、发汗后”;宋本同桂本。